多孔碳的分类

多孔碳的分类核心依据是孔径大小(IUPAC标准),同时可结合原料来源、制备方法进一步细分,具体分类如下:


一、按孔径大小分类(核心分类方式)


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(IUPAC)定义,按孔径(d)分为三类:


• 微孔碳(Microporous Carbon):孔径 d < 2 nm,比表面积大(通常>1000 m²/g),主要用于气体
吸附(如CO₂、H₂)、海水淡化等,典型代表为活性炭、碳分子筛。


• 介孔碳(Mesoporous Carbon):孔径 2 nm < d < 50 nm,孔道结构规则(如有序介孔碳OMC),利
于大分子物质(如染料、酶)传输,适用于催化剂载体、储能材料(如超级电容器电极)。


• 大孔碳(Macroporous Carbon):孔径 d > 50 nm,孔道连通性好,可容纳颗粒状物质或生物细胞,常
用于吸附大尺寸污染物、作为电池隔膜支撑体。


二、按原料来源分类


• 生物质基多孔碳:以植物(如木材、竹子、核桃壳)、动物(如骨炭、甲壳素)为原料,成本低、可再生,典
型产品为木质活性炭。


• 煤基多孔碳:以无烟煤、褐煤等为原料,碳含量高、杂质少,多用于工业级吸附(如废水处理)。


• 聚合物基多孔碳:以树脂(如酚醛树脂、环氧树脂)、塑料(如聚丙烯腈)为原料,可通过调控聚合物结构实
现孔道定制,适用于高端储能领域。


• 其他原料基:如碳纳米管基、石墨烯基多孔碳,兼具纳米材料特性与多孔结构,用于高性能电极材料。


三、按制备方法分类


• 活化法多孔碳:通过物理活化(如CO₂、水蒸气活化)或化学活化(如KOH、ZnCl₂活化)制备,孔径以微孔
为主,是工业生产活性炭的主流方法。


• 模板法多孔碳:以硬模板(如SiO₂纳米球、MCM-41分子筛)或软模板(如表面活性剂胶束)调控孔道,可制
备有序介孔/大孔碳(如SBA-15模板介孔碳)。


• 自组装法多孔碳:利用前驱体分子自组装形成多孔结构,无需额外模板,工艺简单,适用于制备介孔碳。


碳化法多孔碳:直接对含碳前驱体(如生物质、聚合物)进行高温碳化,孔径分布较宽,常需结合活
化工艺优化孔结构。


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遇到问题?请给我们留言

请填写您的电话号码,我们将回复您电话